LED产业资讯

实时掌握LED产业发展资讯,不断研发、创新,开发更安全、更稳定的LED照明产品。

行业资讯,照明行业,照明行业分析,灯具行业,led照明行业新闻,led照明行业分析

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资讯 >> LED产业资讯 >>

论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更新

文章来源:恒光电器
发布时间:2014-05-13
浏览次数:

 论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更新

张晓云 张虹

 

“科技理念更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支撑。是展开产业全面创新升级的科技路线、实践依据;是产业“造血功能”正常运行必须保证的“给养”;决定着发展基础的宽度、厚度与前进的速度;其功用无可替代。

 

中共中央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原则提出:“积极推进理念创新”。肯定了理念更新的社会价值和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理念创新列入核心价值和发展原则,在我国发展史上属首开先河,足见新一届党中央对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兴国富民的用心良苦。

 

一、“科学发展”是否需要“科技理念更新”

 

(一)“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的关系

 

关于“科学发展”,有关学说已做了详细论述。关于“科学发展”是不是“科技理念”?“科学发展”是否需要“科技理念更新”?“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是什么关系?未见相关报导。本文就二者的本质、差异、关系与如何统一作相关分析,目的是将其合二为一,助推科学发展。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笔者认为:一、“科学发展理念”并非“科技理念”;二、“科学发展”需要“科技理念更新”但不能替代“科技理念”;三、“科学发展理念”与“科技理念”(以下简称前者和后者)目标一致,二者同属理念、理论范畴,理念研究方向一致,但理念性质不同,路线和功用存在差异。前者侧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主要论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方针、路线、原则、以及为何要科学发展的指导理论,旨在号召引领人们走科学发展之路;后者侧重形而下的方法论,主要论述如何科学发展的具体思路、创新方向、路线、基础、载体、资源补充、科技创新、既有资源整合利用以及如何推动产业全面创新升级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方法,旨在构建具体支撑依据助推科学发展、指导人们如何具体实施科学发展。由于理念的诞生时间、时代背景以及理念论点的不同,故前者不含盖后者,后者延续前者。但二者的初衷一致,思想体系、宏观目的一致,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延续支撑前者相辅相成。若能将其差异互补合二为一,可堪称完美之举。

 

(二)“科学发展理念”与“科技理念”之间差异

 

为助推科学发展。笔者试图将二者之差异内容进行互补统一,促进理念的完整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述内容供分析,盼指正。

 

    一、属性差异。前者侧重于形而上层面,后者侧重于形而下层面;

 

    二、本质差异。前者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后者论“人与物相依共存、协同并进,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和谐”;

 

    三、论点差异。前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者论“如何实现产业全面创新升级,资源开发、整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四、全面创新、创造的基础、载体、空间差异。前者未明确全面创新、创造的基础和载体;后者以“人与物相依共存”为全面创新基础、载体,“人与物信息互通、协同并进”为创造基础、载体、空间,“人与物和谐关系”为非物质资源开发载体;

 

    五、全面创新,资源补充差异。实施“全面”改革创新必将面临既有资源中落后成分的淘汰,“全面”发展需要大量资源补充。前者未明确新增资源途径、资源补充来源以及如何“全面”的相关内容;后者以开发人与物和谐关系建立中所蕴含的非物质资源与既有被淘汰资源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整合利用,作为全面改革创新所需资源补充;

 

    六、“共性”差异。前者以“以人为本”为共性获取个人共识;后者将“人性”与“物性”合二为一,提出“新的共性”,以“新共性”获取人类共识;

 

    七、受众差异。前者号召引领走科学发展道路,主要执行者是大领导;后者以具体方法指导人们如何开展工作,强调党领导下全民参与;

 

    八、功用差异。前者侧重对科学发展的方向方针、思想指导、启发认识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后者以科学发展为纲领,设置了“人与物”、“人与物相依共存”、“人与物和谐关系”、“人与物协同并进”、“人与物信息互通”等具备全面创新创造的基础、载体、空间和资源补充;以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技术、非物质资源开发、既有资源整合利用为推动产业全面创新升级提供实施路线和方法;以全新的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载体关系为科学发展开启新的航程,携“新共性”、“高境界”“高含量”“接地气”四大要素助推科学发展。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展开全新工作框架,为经济发展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扩充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技术与科学发展相融合,将促进科学发展体系的更加完满。

 

    综上所述:“科技理念”的更新是“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延续和延伸,是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功用无可替代。

 

(三)“科技理念”简介

 

“科技理念”名词解释。“科技理念”名词诞生于“人与物相依共存、协同并进”科技创新理念。名词解释有六条:一、“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延伸理论”;二、“人性与物性合一的‘新共性’理论”;三、“人与物相依共存、协同并进理论”;四、“人性化理念的延伸与升华理论”五、“产业全面创新升级跨越式发展理论”;六、“助推科学发展的方法论”。“科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以人性化理念与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理念相融合;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技术、行业技术、应用技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资源作用、资源产生、资源整合利用与客观事物存在、自然规律相联系;意识转化物质,物质升华意识,继而形成以“人与物相依共存协同并进”科学意识为基础,针对时代需求如何科学发展的系统研究学说。“科技理念”的特性是:“无区域性。具逻辑性、前瞻性、基础性、全面性、代表性、全能性、具体性、深刻性、灵活性、直接性、间接性、开拓性、斗争性、革命性、颠覆性、统一性、社会性、战略性与升华性”。“科技理念”属于“宏观与微观并重;侧重于产业发展的思维定势、行为方式、载体关系更新”;特别强调“产业全面创新升级的路径、创新载体、创新方法、非物质资源开发及如何与既有资源整合利用等”;属于可在任何产业着陆的“方法论”。

 

“科技理念”内容概述。“科技理念”是社会实践、科技理论、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经过系统研究所催生的助推科学发展的“方法论”。理念性质属已知与未知相结合的可知理论,是思维意识、科学意识、物质变化、实践与预见相结合知行统一的产物。理念内涵是以思想理念、科学技术、社会实践集合战略、宗旨、使命、方针、路线、精神文化之精髓,提炼理念所需要素创建“科技理念”,形成社会发展与物质运动的时代坐标、价值体系,原动力和集中力。理念价值内核是在事物发展的矛盾中科学提取人性、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元素,开发新的可利用非物质资源、构建创新载体、营造新的需求,形成个人、团体和社会新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为人类开启新的航程;以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技术整合利用既有资源,创造新的人类理性需求和物质体系。

 

    “科技理念”四大特征:“政治思想指导全面创新;经济基础支持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促进全面延伸;党领导下全民参与共同进步”。四大要素:“主观精神、客观世界、实践沉淀、事物规律”,汇集六个元素:“价值链、产业链、基础元素、资源元素、科技元素、经济元素”共同创建人与物协同并进科学发展的系统理论。“科技理念”主题内容:以深入挖掘、重新定位、满足人性更深层次的需求点,与整合、研究、定位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点相融合,形成具有发展共性的契合点,作为“科技理念”获取共识的“决定性要素”和“科技理念更新”所追求的高度;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物质基础、资源利用、发展需求与时代背景等方面聚集领先要素,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筑“科技理念”的综合厚度与核力,形成人类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用的综合跨越;“科技理念”的推出,将以全新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载体关系”、“价值取向”引领人类开启新的航程;对未来世界展开全面科技创新、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掀起向落后观念、技术革命和产业全面创新升级的浪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精神文明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与社会和谐、人性需求结构和物质发展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的“全面更新”、“跨越式推进”和“同步发展”。

 

    “科技理念”创新具有“特殊性”。现实中,人们对“思想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理念创新”缺少清晰认识和认识不够统一,故此作简要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创新和改变”是以上“三种创新”的共同之处。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思想理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灵魂、基础、导向和重要依据,是思维定势的创新、行为模式的创新和应用载体关系上的创新。其特点:属形而上层面的有域创新,含有抽象性,具有相对复杂性和较高创新难度。

 

    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为满足应用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针对某类产品不能满足当下或未来市场需求在技术领域里的创新。其特点:属形而下层面的针对性创新,创新难度相对单纯。

 

科技理念创新:是实践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思维在事物发展的矛盾中科学提取人性、社会和时代等发展需求元素,构建新的创新载体和发展基础;营造开发新的可利用非物质资源和新的需求;创建新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是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结合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针对科学发展的系统研究学说——“方法论”。是人性化理念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理念相融合作用下的延伸与升华,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创新载体、发展基础、创造空间、实施内容和支撑依据。“科技理念”非同于“思想理念”,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一、“科技理念”具有强烈的共性、时代代表性,能够促使人们快速形成共识并产生共鸣;二、“科技理念”具有全面性、全能性、具体性、深刻性、灵活性、直接性、间接性、统一性、开拓性、斗争性、革命性、颠覆性、社会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三、“科技理念”具有创新载体、发展基础、创造空间、实施内容、支撑依据和推动产业全面创新升级功力。

 

“科技理念”的创新要素,重点反映在契合人性、科学、社会与时代等方面所为之追求的更高境界。主要定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满足人的理性需求、物质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设置物质运动坐标和时代追求目标,以共性获取共识产生共鸣并形成共同追求;二是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物质基础、资源利用、发展需求与时代背景等方面聚集领先要素,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筑科技理念的综合厚度与核力、形成人类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用的综合跨越;以新的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载体关系开启新的航程。科技理念的更新,是推动产业全面升级、跨越式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和基本依据。其特点:“属形而上中下结合层面的无域创新,具有观点鲜明、不抽象,有具体内容、创新基础、实施载体、发展空间和目标实现的支撑依据,无领域限制,可在任何产业着陆”,创新难度居三者之首。

 

    以上“三种创新”均为发展所需,但其功用不同,含量厚度不同,人们有必要区别看待。

 

“科技理念”在中国的反映特征。中国国家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产业全面创新升级、跨越式发展、中国梦实现,都离不开科技理念更新作为支撑,可是,现实反映的反差之大难以置信、令人费解:

 

特征一、中国共产党主张推行“科学发展理念”已多年,并于2013年将“理念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原则提出,足见执政高层的高瞻远瞩和对“理念创新”的重视程度。

 

特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经60多年,而我国“科技理念”却至今不能更新,以致中国产业持续内需、引发连锁反应、并已如同致命的“癌细胞”在国家机体中不断扩散。在此情况下,我国“科技理念更新”与“产业全面创新升级跨越式发展”却仍然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不能并重,“科技理念创新”工作至今仍不在主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科技部的议事日程范畴,足见其轻视程度。

 

特征三、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不更新不合逻辑。“科技理念”更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支撑依据,其功用具有无可替代性。同时,也是关系中国梦想实现的大事。然而,“科技理念”这个名词以及它的功用,在问及多人时却是知之者甚少;且在中国文字中也尚未出现该名词注解。这现象与大背景相联系,确有遗憾之处。“科技理念”更新是极其重要的事,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国人无需等待“他人”提醒方才开始重视,待到那时已悔之晚矣。为避免有人利用国家权利打击破坏“新理念”的推行,这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简而言之,“中国发展目标的实现急需科技理念更新,‘科学发展’若抛开‘科技理念更新’不行”。

 

特征四、“人与物相依共存”中国首例科技理念的推出,在向职能部门的汇报过程中四处碰壁无人受理,部门间推来搡去,不仅振振有词而且笑话连篇,科技部公然建议“该研究直接向出版社投稿”。其荒唐程度让人难以置信、令人发指。

 

“科技理念更新”对产业的影响。调查反映,从业群体中多数人不知道产业的内涵是什么。产业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存载体,它所处位置是“心脏”,功能是“造血”。它是国家和社会其它运行功能组成部分的“给养”供给之源泉,它的兴衰存亡可谓极其重要。然而,人们必须知道产业也需要“给养”以及产业正常运转所需的“给养”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十分重要但却不被关注。所以,呈现了两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一种是科技理念更新在我国“空前”“稀奇”“渴求”;第二种是科技创新理念送到科技部大爷们的手上还被拒之门外。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我中华民族也会有这种现象,可是无奈,这是钢铁般的实事。

 

“科技理念更新”对“人”的影响。“科技理念”的能否更新,关系着生存环境先进与落后的实质性,科学发展的深刻性,科技实力的真实性。同时,“科技理念”也是人性需求中精神食粮的重要组成成分,直接影响“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生存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人”是发展之根本,创造之动力。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境界不比为人民服务低,为什么影响力没有为人民服务高?人们需要有“奔头”(是他们发自内心认为的奔头,不是强加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顺民意接地气的“奔头”。

 

“科技理念”是精神食粮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催人奋进激情增长,具有促进生存环境和谐、调适人们精神支柱重心偏移的功效。在不同先进程度的生存环境影响下,会让“人”形成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这种态度对能否做到科学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列举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态度反应:“一种是积极向上的态度,被人们称之为‘生命如金、岁月如歌’,他们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对生活和工作充满激情,有理想有抱负、面对困难他们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具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突破常规、突破前人、突破自我、积极进取的鲜明态度。具有理性的人性追求和责任意识,勇于创新、追求梦想实现”;“另一种是缺少或不接受先进思想理念的影响和激励,他们麻木不仁,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意识淡薄,缺少理性的人性追求、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因循守旧、装模作样、固步自封,被动型生存、老牛拖慢车、小富即安、缺少国家和社会意识。被人们称之为‘生命如猪、只能度日、仅仅活着,没死,如同一台社会资源的消耗器’。他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等、靠、要’。”两种生命写照,前者是敢于面对重重困难、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果实,他们以得到为幸运、以给予为幸福。后者则是享用着他人创造的果实,却不知感恩还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们不知其幸运是从何而来,以得到为幸福。两种生存态度对科学发展起着鲜明的正反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虽少有人提举,但却是关系着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影响国力与发展后劲的大事。在我国两种生存态度都拥有其生存空间,但背道而驰、小众不敌大众、积极因素的存活空间狭窄而且被关注度极低。究其根源,“科技理念”持续不能更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