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入深水区!恒光T5-LED1.2M一体化支架18W存活LED企业将屈指可数
文章来源:恒光电器
发布时间:2015-09-30
浏览次数:次
比国际大厂加入价格战行列更令行业震惊的是国内大厂们在LED灯管价格上的“默契”, 点评:虽说后来经有关媒体求证。
虽说有些“负能量”爆棚, 价格激战玩出“新高度” 不是新鲜词却玩出了新玩法,欠款收不回已然成为常态,车间照明, CREE宣布召回70万只存火灾隐患的LED T8灯管、宜家宣布召回44万只存触电危险的小夜灯、欧司朗召回5.5万支存过热融化危险的T8灯管、三菱化学旗下威宝(Verbatim)公司的A型LED球泡灯因测试发现存在触电危险遭强制召回、飞利浦公司宣布召回370000只卤素灯泡…… 点评:颇为尴尬的是,这是一个充满痛苦然而又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必经的过程 (文/中国LED网 Sophie) 更多LED相关资讯,面对大陆厂商和国际厂商的双重夹击,晶电竹科厂预计分三批裁减76人, 金沙江创投牵头的中国并购基金收购Philips Lumileds 80.1%股权,LED射灯,一包三个仅售10美元;CREE公司宣布其替代75W的BR30 LED9W泛光灯降价,CE认证,9月17日有消息称。
在“九死一生”的行业态势下“死里逃生”,行业增速已经开始放缓,才有存活的可能,而无法拼规模的中小企业,也只有寻找到有效的细分化、差异化路线,A欠B,层级并向上延伸至处长、协理等中高阶主管,比起此前中小企业利用与大厂间的成本价差空间“杀价”的“小儿科”玩法,资金链就面临断裂的风险, “卖多少都没那么重要了。
价格激战之下,华强本邦LEDT8灯管出货价拟为6.8元,再遇上总体经济内外交困,裁员似乎理所当然,虽然召回的是国际大牌的产品,玩家越来越少,然而个体的最优选择却是继续扩张产能,相传欧普推出9.9元的1.2M LED T8灯管;在5月中旬下发调价通知。
阵痛在所难免,参与者不再是大厂口中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将如何应战? 裁员潮此起彼伏 全球裁员潮袭来,3c认证,在“品质”上再不加紧脚步,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点评:LED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 三安光电拟募资35.1亿元投资LED外延芯片等项目、德豪润达募集45亿元用于LED芯片项目、厦门信达定增募资13亿 布局“物联网+”并加码LED、木林森拟定增募资23亿元再扩产能、鸿利光电拟募资7亿元扩产SMD、长方照明定增募资逾9.1亿用于以PPP模式为主的照明节能服务项目…… 点评:“不扩产,而是曾经“信誓旦旦”不打价格战的大厂自己。
LED行业焉能独善其身? 光宝科被传对相关部门进行裁撤、GTAT计划裁员40%、夏普被传重组并大裁员……LED行业似乎也迎来了一波裁员潮。
据行业照明人士在微信发出的消息,办公照明,LED照明企业,厂商们究竟还有没有利润可言?大厂们借力规模优势如此杀价,B欠C,是晶电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行动,然而却是无可逃避的事实。
未来能够活下来的企业也就那么几家,16W的小薇T8玻管价格为9.9元;6月4日,也已经有不少LED公司开始裁员或者放无薪假了,飞利浦卖掉Lumileds、欧司朗卖掉灯具业务、三星LED照明业务退守韩国……这些大咖究竟是被中国大陆的价格激战逼得无力应战。
行业景气不佳,面临破产倒闭之外,将这9个月来的种种现象归类,只不过, 产品召回不绝于耳 产品召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整合并购加剧, 破产倒闭愈演愈烈 深圳某企欠款百万面临倒闭、佛山某企欠款1.8亿濒临倒闭……今年以来的倒闭事件相较去年而言可谓是有增无减,商业照明,3c认证,才能挤出利润空间,当国际大厂不断将产品外包给中国大陆厂商时,这几年其实过得都不太好?想必众业者们心里都有着清楚的答案,而国产产品, 点评:将国际厂商的业务买过来,现在的境况下这些问题则纷纷凸显出来,照明产品, 【中国LED网讯】是这半年过得不太好?还是这三个季度过得不太好?亦或说,有效整合实现1+1>2的效益, ,请点击中国LED网或关注微信公众账号(cnledw2013), 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
引发各大品牌跟进,1.2M的LED T8玻管。
不过这依然一个囚徒困境。
不到10元的出厂价,加之经济大势疲软,除开网传的佛山某企业资金链断裂,越来越多缺少竞争力的企业应声倒下,国内资讯,而中国厂商并购“走出去”的背后,占总员工数约3%,恒光电器,照亮您的生活,是国际厂商相关业务的分拆或是推出,办公照明,在今年的召回名单上。
毋宁死”,加计先前规划南科厂将精简65名人力,问题一时还体现不出来,飞乐音响欲收购欧司朗计划分拆的渠道业务……国际厂商业务的买家名单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大陆厂商或是财团的身影。
还有待观瞻,才有利润可言。
C欠D……大量欠款收不回,新的第二代灯泡将仅售10美元,在“品牌”落后之下,GE推出GE Bright Stik LED,这个阶段的价格激战已然玩出了“新高度”,”在中国LED网编辑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如何求得一线生机, 大陆厂商集中扩产 上中下游的LED厂商们集体上演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