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我们的照明设计
文章来源:恒光电器
发布时间:2014-01-28
浏览次数:次
在今天,照明设计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用文化的标准来评判。事实证明,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照明设计总是富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是正确理解和消化中国文化的结果。
我们希望这样的照明设计作品更多。在此我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进行提炼,供大家参考分享。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维持和推动特定民族的或地域的文化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接受和信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led商业照明,并以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下:
1.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命题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精确表达。这个命题的内容是指人与自然遵循着统一的规律,LED天花灯,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在今天,这一观念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了我们头顶上的天,但又不仅仅指它。从更抽象的高度看,“天”是指不以个人、组织以及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环境。
在我们的照明和照明设计实践中,与环境格格不入者、甚至显而易地、粗暴地破坏环境者并不少见,如严重的光污染问题。我认为,照明设计师应当地理解、消化并践行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设计行为和作品“不犯天怒”(不触怒环境),只有当我们的灵魂净化了,作品才会净化。
2.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内涵是指,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文化超越宗教情感和功能的集中表现,在中国文化中,神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
这一文化精神对照明设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有些景观和楼宇照明不受欢迎,原因之一就是简单照搬或复制西方成功作品和案例的设计手法。照明以及照明设计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现象。设计师的作品都是其内心价值观体系的外显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就是:西方文化富含宗教情感,中国文化则无。这就形成了中西方从照明设计者到社会公众对照明作品的完全不同的审美标准。所以,西方行之有效并获得成功和好评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并不一定适用。中国文化中,神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总之,当照明设计涉及到文化问题时,照搬西方手法常常导致失败。
3.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由此形成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和”并非“同”,“和”主张的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以及不同事物的共处、包容和相融,所谓“殊途同归”、“有容乃大”是也。在这种精神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是人与人的和谐;
“贵和”常常带来“尚中”,“尚中”就是要求人的行为要守“中庸”之道,要“持中”,通俗地讲就是要使人的行为力图避免“过”与“不及”力图避免极端行为。
这一精神,乍一看好像与“天人合一”雷同,其实不然。“天人合一”处理的是人与环境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贵和尚中”处理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的最高准则或境界就是“包容”和“持中”。当照明设计师从内心具有了这种文化精神时,他就能真正地、客观地评价其他设计师作品,吸收其精华;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只有这样,自己的作品才能不断进步并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有容乃大”!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影响下的传统艺术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古代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之得以延续至今。我们照明设计师的任何作品无不受到这种精神的评判,因此,有必要将古代艺术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表现方式作一简单介绍。
1.彩陶艺术
彩陶艺术始于8000年以前,是中国艺术的开始。中国彩陶分布的区域主要有三个: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彩陶的装饰图案主要有:人物纹样(人面纹、群舞纹、蛙人纹)、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花瓣纹、叶纹、树纹、谷纹)、几何纹样(方格纹、网纹、波纹、三角纹、圆图纹),最多的是几何纹。
中国彩陶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彩陶图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与中国文化观念的演进同步;
二是彩陶图案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相合。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鱼的抽象、鸟的抽象、花的抽象、蛙的抽象、人兽合一的抽象等。这种抽象的过程,就是艺术理性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中原始的神转变为人间的帝王,神话被历史化以及帝王和神又转化为气的宇宙。神是实、气是虚,神到气的转变就是实到虚的转变。彩陶图案的这种变化正应合了文化中的由实到虚的思想演进轨迹。
就彩陶艺术的结构特征而言,它已暗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散点透视。当彩陶是圆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图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倾向于形成焦点、定点。而图案转变成抽象后,整个图案就是游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个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止的一气呵成的整体,彩陶的绘制自然而然地成了散点透视,它让人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又在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这就是所谓的“游目”,这就是后来中国绘画和园林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是“仰观俯察”。这是指在设计和制作作品时非常注意由上观下的效果。这种审美原则是后来的诗、词、画和建筑中广泛使用的基本原则。所谓“咫尺千里”是也。
如《清明上河图》;
如唐朝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CCC认证,星桥铁锁开”、宋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都是这种审美观的典型表现。